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离开了现实中破败的故乡,希望寻找到童年理想中的故乡,这个“故乡”也可以说是“我”这个游子心中的精神家园。
美文解读
文章以“我”回故乡搬家的经历为线索,通过所见所闻的人与事,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现在故乡中的人与童年记忆中故乡的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闰土和杨二嫂等人外在面貌的变化,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内在精神上的变化,文章也指出造成闰土等人变化的原因不仅在于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而且也在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包含了作者的浓厚感情,富有抒情色彩,不仅有对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而且也有对现实故乡的巨大变化的惋惜之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成功,通过简洁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形象。
孔乙己
┃阅读指导┃
《孔乙己》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一文中写到鲁迅自己谈论《孔乙己》的一些言论:“《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诉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得差不多。”另外,鲁迅还告诉孙伏园自己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主要创作目的“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描写了因为科举没有成功而陷于生活困境之中却又固执地以穿长衫来保持读书人身份的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通过短衣帮和穿长衫的酒客们对于孔乙己的嘲笑,以及科举成功的读书人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残酷殴打,写出了现实社会中各阶层的人对于受苦难者的冷漠,揭示出了国民的劣根性,并从侧面写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另外,文章以“我”二十多年后对孔乙己的回忆,在作为小伙计的“我”对孔乙己故事的带有嘲笑意味的叙述之中,隐含了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与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也有对看客们和产生这些看客们的社会进行了批评。